題圖一:烈日下的三口之家
南京路,東起外灘,西抵靜安寺,全長10里,曾被稱作“十里洋場”。100多年前,南京路還是一條小路,后來殖民者為了擴大租界范圍,修建跑馬場,強占了約80多畝地,內建花園,外修跑馬場。這就是現在的人民公園和上海歷史博物館。
南京路并非解放后才起的名字,1865年后,殖民者在擴建該路的同時就定名南京路,以后南京路由東向西不斷延伸擴展,馬路兩旁的商店也隨之不斷興建,商業開始繁榮。
在上海長大的人,各自皆有對南京路的記憶。
今日步出新世界城,走地下通道,出來就見第一百貨,留影一幅?;胤牛阂咔橹?,這是史上路人最少的南京路吧?
到第一百貨外,有群雕和一塊石碑,上書:南京路步行街。今日恰巧見一家三口在烈日下拍照(見圖)。觸景生情,讓我想起自己一生的幾個關節點:
1954年,在鎮江,一家5口從鎮江到寧波去看祖母,在上海勾留兩日,在南京路第一百貨公司一樓的自動滾梯上,上下來回,一遍遍走。父母在旁笑我們的忙綠。
1970年離開復旦到外地工作,與吾兄來中百一店各買了一只帆布箱,各奔東西。定價23元/只。
1973年7月從玉環海島到上海過暑假,夫人懷有身孕,行走在南京路,在第一百貨門外,我對夫人說:這是我們的寶貝女兒第一次逛南京路。夫人問:你怎么知道是女兒?我答:猜的。夫人一笑,說:最好!
2003年,入上海交大后的第10年,碩博成群。與他們在新雅飯店就餐后逛南京路。我指著路旁的廣告牌“十里南京路,一個新世界”,問:為什么說:這是一條南京路最成功的廣告語(沒有之一)?
人生就是這么簡單:一晃。
加載中,請稍候......